2015年11月8日18点30分,“公卫大讲堂”第十五次讲座在公教楼301#1219继续开讲。本次讲座主题:感染控制中的消毒与个人防护技术,特邀上海市疾控中心消毒与感染控制科主任朱仁义主任医师主讲,学院芮秀文书记、张增利副院长、沈月平院长助理以及学院研究生和预防医学本科生近140余人参加,讲座由张增利副院长主持。
讲座一开始,朱主任便向我们介绍了当前的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及其社会危害:常见传染病多发,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病原体、传染源、传播人群以及宿主-易感人群等传播因素不断影响着整个社会。因此,对于传染病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使用正确恰当的控制手段,才能有效的预防传染病,从根本上减少传染病的发生,而消毒,杀死病原,及早发现、隔离及治疗,注重个人卫生,增强个人抵抗力,都是日常生活中能够减少传染病传播的方法。之后,朱主任主要从消毒和个人防护技术两方面展开了演讲。你所理解的消毒是什么?消毒就是指杀灭病原微生物。灾害时需要消毒、传染病爆发时需要消毒,消毒除了具有切断病原体传播途径的目的外,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全面的消毒,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安抚人心和消除恐慌的作用。1998年深圳市妇儿医院手术切口龟分枝杆菌爆发事件、2006年安徽华源药业导致的欣弗事件、2008年西安交大一附院八名新生儿死亡事件等,无一不体现了消毒的重要性。由于传染病可以通过直接、间接接触、飞沫、空气、病微生物、血液及胎盘等途径传播,因此切断传播途径,减少感染源等都是有效降低感染患者数的重要方法,而研究显示,消毒能够有效的灭活干燥的具有感染性的病菌,并能预防非病原个体的感染。当然,清洁程度、受到污染的微生物污染程度、物品的自然性质、温度和相对湿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消毒的最终效果,正确的消毒方法和灭菌技术的合理利用都能提高消毒的效率,实现“最少用量效率最大化”的目的。而怎样预防性消毒,也成了当今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足够的新风供给,由清洁区流向不洁区,再流向污染区的空气流向,都是良好的通风指标,都能增强消毒的作用。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消毒新技术也是层出不穷,抑制材料的应用、过氧化氢终末消毒、紫外线终末消毒、等离子体消毒等都为消毒带来了进一步的发展。
随后,朱主任通过介绍SARS、埃博拉病毒病、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个人防护;作为医务人员,更应该做好个人感染防护。朱主任也就如何合理选用个人防护装备(PPE)做出了具体的说明。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每个人使用的PPE都应该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呼吸道防护和身体防护,是最基本的防护;口罩、呼吸面具、隔离衣以及医用防护服都是基础的防护用具。而针对四大用具,朱主任还向我们详细地讲解了各自的分类、使用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在讲座之后,部分同学从如何提高医生做好个人防护的依从性、生活中如何做好个人防护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朱主任对此也一一做了解答。
朱主任的讲座饱含激情,内容丰富,富有新意,从实际生活联系到专业知识,详细而清晰地给我们讲解了消毒及个人防护技术。讲座中向我们介绍的各种消毒技术和个人防护技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大家都受益匪浅。
朱仁义,MPA,主任医师,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与感染控制科主任,先后从事过微生物检验、病媒生物防制、传染病防治管理及消毒与感染控制工作,现主要从事消毒与感染控制研究。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多部论著的编写,主持或参与国家及地方性标准起草7项,主持或参与完成多项部级、省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社会职务有:国家卫生标准委员会消毒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消毒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卫生监督协会消毒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委员、中国卫生监督协会卫生产品安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有害生物防制协会消毒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预防医学会消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院内感染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消毒学杂志》和《环境与职业医学》编委等。
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
2015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