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臣炜教授在顶刊《Progress in Retinal and Eye Research》发表重磅综述,勾勒近视精准防治新蓝图

发布时间:2025-11-19  浏览次数:10


近日,眼科与视觉科学领域顶级期刊Progress in Retinal and Eye Research2025影响因子14.7,五年平均影响因子19.2)正式在线发表了由潘臣炜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兼并列通讯作者领衔完成的题为《全球近视与病理性近视视角:从环境驱动到精准医学》的长篇综述文章。该文章汇聚了来自中国、日本、新加坡、美国、欧洲、阿联酋等在眼科、流行病学、遗传学、人工智能及公共卫生领域的多位权威专家,系统性地梳理并整合了近视研究领域的最新突破性进展,首次明确提出以“环境-基因-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三联精准防控框架,为全球范围内应对日益严峻的近视公共卫生危机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理论基石与战略路径。

全球视野下的近视危机:从流行现状到未来负担

文章开篇即通过详尽的流行病学数据,勾勒出一幅触目惊心的全球近视版图。分析显示,全球儿童青少年近视患病率已从1990-2000年间的24.32%迅猛攀升至2020-2023年的35.81%,尤其在东亚地区,部分国家的青少年近视率已突破80%,形势极为严峻。更值得警惕的是,基于模型的预测表明,到2050年,全球近视患病率将逼近40%,其中亚洲地区更是高达68.78%。与单纯性近视相比,病理性近视及其并发症——特别是近视性黄斑病变,是导致不可逆性视力损伤与盲症的主要原因。文章指出,2015年全球因近视性黄斑病变致盲人数约为330万,而这一数字预计在2050年将飙升至1850万,其带来的个人痛苦、家庭负担与社会经济成本将是巨大的。这一系列数据无疑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敲响了警钟,凸显了采取紧急且有效干预措施的极端必要性。

追本溯源:多维度的致病机制深度解析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深刻理解近视的致病机制是有效防控的前提。本综述对此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深入探讨。

在环境与行为层面,文章超越了“近工作”与“户外活动”的简单二元论,进行了更为精细的机制剖析。除了确认每日屏幕时间每增加一小时,近视 odds 增加21%的剂量反应关系外,还深入探讨了调节滞后、周边远视性离焦在轴向伸长中的核心作用。同时,文章还引入了时间观看模式(如“20-20-20”法则) 与阅读材料对比极性(白底黑字与黑底白字对视网膜ON/OFF通路的差异化刺激) 等新兴前沿概念,展现了该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化。

在遗传与表观遗传层面,文章系统阐述了多基因风险评分在量化个体遗传易感性方面的优势与局限。遗传风险评分虽然在欧洲人群中展现出良好的预测效能,但在跨种族、跨人群的应用中仍存在“水土不服”,这揭示了遗传背景的复杂性与环境因子的重要作用。更为前沿的是,综述重点强调了表观遗传学(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作为连接基因与环境的关键桥梁,如何动态地调控如 PAX6, COL1A1 等近视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介导巩膜重塑与眼轴增长。这部分内容为开发可逆的、靶向性的表观遗传疗法提供了令人兴奋的新方向。

融合创新:从“环境-基因-AI”三联框架到多元化干预策略

本文最核心的贡献在于构建了“环境-基因-人工智能”三联框架。该框架指出,未来的近视防控不应再是“一刀切”的普适性建议,而应是基于个体遗传背景、环境暴露、临床指标与行为数据的个性化动态管理。人工智能,特别是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模型,在此扮演了“智慧大脑”的角色。文章列举了AI在近视风险预测、近视性黄斑病变的OCT影像自动诊断等方面的卓越表现,展示了其整合多源异构数据、实现精准风险分层与干预时机选择的巨大潜力。

在治疗与干预领域,文章对现有及新兴手段进行了全面而审慎的评估

经典手段:低浓度阿托品(尤其是0.05%浓度被证实具有更佳疗效且安全性良好)、角膜塑形镜、多焦点软性接触镜等,其有效性得到大量临床试验支持,已成为临床控制近视进展的基石方案。

新兴疗法:重复低强度红光疗法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物理疗法,因其在部分研究中显示出延缓眼轴增长甚至短期内缩短眼轴的效果而备受关注。文章详细探讨了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如通过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提升ATP合成、抑制氧化应激、激活多巴胺-NO信号通路以及增厚脉络膜等,同时也明确指出其长期安全性、最佳参数及反弹效应仍需更多高质量研究来验证。

前沿探索:尽管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在眼科单基因遗传病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但鉴于近视是多基因、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性状,文章理性地指出,其在近视治疗领域的临床转化仍面临巨大挑战,当前阶段更多是作为揭示疾病机制的有力工具。

面向未来:践行健康公平与全球协作

最后,文章将视角提升至全球公共健康政策层面,深刻指出在资源有限的中低收入国家,近视防控面临着诊断设备匮乏、专业人才短缺、高昂治疗费用等严峻挑战。为此,文章倡导推广可扩展的创新型解决方案,例如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健康筛查平台、培训教师与社区卫生员参与的学校筛查项目、以及将户外活动时间作为低成本高效益的预防措施强制纳入校园日程等。这些策略旨在跨越资源壁垒,确保近视防控的福祉能够惠及全球每一个角落的儿童。

总结

潘臣炜教授团队的这篇综述,不仅是对既往研究的系统性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指引。它清晰地描绘了一条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从群体策略到个体精准、从单一学科到跨界融合的近视防控新路径。该文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学者在全球近视研究领域取得了引领性的话语权,将为全球科研人员、临床医生及公共卫生决策者提供一份不可或缺的“行动指南”,共同为减轻全球近视负担、守护人类明眸之光贡献力量。

稿件来源:《中国学校卫生杂志》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 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地址:苏州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 邮编:215123 电话:0512-65883323